近年来,中国白酒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,呈现出“规模稳中有进、效益持续提升”的鲜明特征。艾媒智库最新发布的2025年行业报告显示,这一兼具传统文化与消费活力的领域,正通过市场扩容、消费升级与场景多元化,勾勒出全新的发展图景。
从行业基本面来看,白酒市场的扩张态势显著。2024年,中国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市场规模已达8618亿元,较2011年增长130.06%,预计2026年将首次突破万亿大关。这一增长背后,是行业去产能、调结构的深化——尽管产出规模增速放缓,但产品附加值与品牌溢价能力持续增强,推动整体效益攀升。
在国际市场上,中国白酒的出口呈现出明显的区域聚集特征。2023年数据显示,中国香港以1.89亿美元的出口额位居榜首,是第二名中国澳门(6970万美元)的2倍多,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紧随其后。这一格局既反映了华人社群对白酒的消费偏好,也暗示着海外市场仍有较大开拓空间。
白酒在国内消费者中的接受度极高。2025年调查显示,87.13%的消费者近一年内饮用过白酒,仅12.87%表示从不饮酒,凸显其在日常饮酒习惯中的核心地位。不过,“不饮酒群体”的诉求也值得关注:21.15%因健康考虑拒绝白酒,17.31%源于对味道的不喜,另有14.42%偏好低度数饮品,反映出消费者对健康与口感的重视正在影响消费选择。
从消费群体的饮酒资历看,市场呈现“新老并存”的特点。6-10年酒龄的消费者占比40.91%,是绝对主力;1-5年酒龄的群体占34.09%,显示年轻消费群体正持续涌入,为行业注入新鲜活力。
在信息获取与购买渠道上,数字媒体已成为主流。社交媒体(微信、微博等)、内容平台(小红书、知乎等)和电商平台(淘宝、京东等)的占比均超40%,成为消费者了解白酒的主要窗口。购买方式上,线%)为主,线上则依赖综合电商平台(70.25%)和外卖平台(56.54%),渠道融合趋势明显。
白酒的消费场景高度依赖社交属性。朋友相聚(45.60%)、家庭聚会(40.06%)和商务宴请(38.49%)是最主要场景,印证了其在人际互动中的纽带作用。不同场景下的香型选择存在差异:商务宴请中,浓香型(53.14%)、清香型(52.03%)和酱香型(51.29%)更受青睐,而日常消费中,清香型(45.60%)、酱香型(43.04%)和浓香型(41.76%)则是大众首选。
在产品选择上,消费者的关注点呈现“品质为先、兼顾多元”的特点。购买时,口感(37.50%)、酒精度数(32.67%)和品牌知名度(30.26%)是核心考量;价位上,501-1000元的中高端产品占比37.22%,成为主流选择;度数偏好集中在40-49度(50.71%),显示中等度数更符合大众口感需求。
礼品属性方面,包装精美度(69.48%)和价格适中(67.07%)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,而“年份标识”因其象征的醇厚口感(68.23%)和收藏价值(62.50%),成为产品溢价的重要支点。包装风格上,简洁美观(62.07%)与高端大气(61.38%)最受欢迎,既体现对实用性的追求,也暗含对品牌调性的认同。
藏酒已成为普遍现象,69.60%的消费者有藏酒习惯。其中,封坛酒作为兼具收藏与饮用价值的品类,虽认知度仍有提升空间(仅33.11%的消费者“基本了解”),但市场潜力可观。购买封坛酒的消费者中,30.54%看重其酒质保证,28.69%因其收藏纪念意义,且多数人期待在3-5年内取酒饮用(38.49%)。值得注意的是,80.4%的消费者对“可随时饮用的成熟酒体封坛酒”表现出积极意愿,反映出对便捷性与品质感的双重需求。
bwin官网
白酒消费的主力群体呈现鲜明特征:年龄上,31-40岁占比45.45%,26-30岁占35.23%,中青年构成消费核心;区域分布上,西南(25.14%)和华东(21.59%)是主要市场,与白酒产业带分布高度契合;收入层面,10001-15000元月收入群体占比30.54%,5001-10000元群体占26.56%,中等收入者成为消费主力;职业上,普通职员(40.16%)和公司高管(26.56%)占比最高,职场社交需求驱动明显。
从居住城市看,二线%,新一线%,显示白酒消费已从一线城市向更广泛的城市层级渗透,与城镇化进程中的消费升级趋势相呼应。
整体而言,2025年的中国白酒行业正处于“传统与现代交融、规模与品质并重”的发展阶段。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涌入、数字渠道的深化以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,行业将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同时,持续探索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,开启更具活力的发展周期。